网站首页  主办单位:上海临港新城招商办事处
上海临港新城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主页 > 创业必读 > 新闻动态 >

[解放日报]上海临港智能制造“24条”瞄准“6大着力”!

[点击]: 次   [发布人]:浦东临港新城招商办事处  [发布日期]:2015-10-27 12:19

    根据《上海市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临港地区承担的主要职责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为此,临港管委会日前正式启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临港行动方案编制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市各职能部门以及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建议,多层面、多轮次就临港地区建设智能制造中心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要举措等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结合临港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研究制定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临港行动方案。
 
  为推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落到实处,临港提出了六个方面24条行动措施。
 
  第一个方面,是着力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智能协作。临港提出要构建科研支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数据信息、孵化转化五大平台,为智能制造企业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创新服务。其中,科研支撑平台方面,将依托上海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科技、人才优势,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和国际化资源,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上海发展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共性技术平台方面,重点是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新能源、海工装备等领域,牵头创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积极搭建智能制造标准化与检测验证平台,率先形成智能制造领域权威标准、行业规范和检测认证体系;协同创新平台方面,重点是推动成立跨领域的智能制造创新联盟和专家顾问团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研究机构,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创新平台;数据信息平台方面,重点是建立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依托中移动IDC 数据中心、骨干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商、重点科研机构,在若干领域加快构建具有全球智能制造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服务云平台,推动大数据跨领域、跨平台集成应用;孵化转化平台方面,是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实验室、技术交换中心,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
 
  第二个方面,是着力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引领力和核心竞争力。这其中包括: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结合临港基础优势,重点发展机器人、民用航空、数控加工、增材制造、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工艺和技术的重大突破;二是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培育引进一批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智能制造系统服务集成商,推动无线射频识别、智能传感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关键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支撑企业实现产品、装备、服务及生产方式的智能化;三是推动传统制造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鼓励中航商发、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集团、外高桥海工等骨干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引擎企业,率先开展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等试点应用;四是规划建设智能制造专业园区,围绕智能制造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民用航空、再制造、光电子、微电子、德国工业4.0等一批专业园区建设,打造智能制造集聚示范区;五是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加快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专业服务,鼓励制造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新模式。
 
  第三个方面,是着力构建智能制造跨界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全球化产业发展网络。重点是推动完善智能制造跨界资源配置、联合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机制。包括,加强智能制造产业双向合作,鼓励跨国公司、海外机构等在临港地区设立智能制造研发平台、培训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同时支持推动临港地区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并购具有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企业;形成智能制造研究创新全球网络,加强与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合作,对接德国科学院、弗莱恩霍夫协会,建立国际智能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推动共性技术海外专利交易和成果转化。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鼓励制造企业开展跨境研发;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是依托德国技术中心联合会、国家东部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建设智能制造国际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全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交易、扩散、推广平台。另一方面,要依托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建设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构建智能制造智力集聚交流平台,吸引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性组织、思想库、论坛机制落户,筹办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学术论坛、专业沙龙等,汇集全球智能制造领域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到临港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项目共建;加强智能制造研究孵化,推动上海高校、研究机构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智能制造特色学院、联合实验室、专业孵化器、协同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伙伴。
 
  第四个方面,是着力强化智能制造人才保障,推动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临港智能制造中心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为此,临港以环境建设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实施更加精准灵活的人才政策。结合正在制定的临港地区“双特”政策2.0版,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有关人才政策在智能制造领域先行先试。同时依托居住证加分、居转户、直接落户等制度,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二是形成更加多层次的人才体系,以重大项目、产业联盟为载体,引进一批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加大本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三是营造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包括建设一批高品质的服务设施和生态住宅,引进一批国际高端医疗机构、教育机构、保险机构,提供柔性化公共服务等,来满足人才多层次的生活需求。
 
  第五个方面,是着力加强智能制造金融支持,建立完善多元化创新投资体系。以金融服务打通智能制造企业发展瓶颈,通过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等有效手段,强化科技金融对智能制造全创新链的参与支撑,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基础。临港将发起设立上海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推动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鼓励融资担保公司为智能制造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推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六个方面,是着力做好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加强政府服务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成立市级层面的智能制造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决策智能制造中心规划布局、政策落地等重大事项;二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探索成立智能制造企业专业服务机构,打造高效、便捷的更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政府服务方式;三是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城市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能源保障、公共安全、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的示范运用。
 
  发展智能制造是临港的使命
 
  ——访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鸣波
 
  临港地区之所以会提出要打造智能制造中心,主要有三个原因:服务国家战略、对标上海要求、落实临港定位。
 
  首先,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流。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所以此次我们提出打造智能制造中心正是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其次,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制造业一直是上海经济的一张名片。以船舶、冶金、汽车等为代表的“上海制造”享誉中外。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的当下,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是上海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更是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新引擎,必将有力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劲支撑。
 
  第三,从临港本身来看,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承载着提振上海先进制造业和发展智能制造的使命任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整体战略中,临港地区承担的职责是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所以我们此次出台行动方案,是对市委22条在应用层面的具体实践和贯彻落实。经过12年的发展,临港也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代表上海,在全国率先建成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和应用示范基地。所以综合判断,智能制造必将成为未来10年乃至20年引领临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清醒认识到,随着全球进入创新密集期、国内经济“新常态”等外部条件变化使得临港地区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传统的以拼土地、拼政策、拼资源为手段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过去,所以此次我们在研究制定临港行动方案时,提出的六个方面24条行动措施,重点是在智能制造平台建设、系统集成、技术攻关、人才集聚等方面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
 
  推动平台建设是关键。我们提出构建科研支撑、共性技术、协同创新、数据信息、孵化转化五大平台,通过组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大数据中心等手段,为智能制造企业主体提供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创新服务。目的就是要通过平台建设,协调整合产、学、研、用和跨学科资源,推动创新共享,实现跨领域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
 
  发展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是亮点。未来智能制造发展必然是将围绕软件和硬件两方系统同时展开,因此在行动方案中特别将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纳入顶层设计,推动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带动系统集成商和关键技术配套企业的发展和集聚。
 
  强化人才支撑是关键。行动方案特别提出要依托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特色优势,规划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目的就是要改善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现状,打造智能制造智力集聚地。
 
  加强政府引导是保障。发展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初期市场应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不能缺位,所以在设计24条包括配套政策时都考虑到了这点,既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体现市场化推进原则,更有效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支撑作用。
 
  “五个强化”推进智能制造
 
  ——访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家平
 
  根据中央和市委的要求,临港出台了推动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临港行动方案,提出要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为辐射带动长三角、服务我国制造业能级提升并在全球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临港地区在国内智能制造领域价值链处于相对高端、产业链较为完整、创新链协同较强、资源链相对集聚。临港有基础、有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率先布局、加快发展,为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代表上海增强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
 
  按照中国制造2025、上海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意见和临港行动方案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临港集团将抓住“五个强化”,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中心建设。
 
  一是强化顶层推动,加强战略规划研究和推进机制建设。成立“临港集团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临港集团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发展规划研究”专项课题,由集团领导负责,相关核心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加快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加强部市合作、条块联动,积极争取将临港项目纳入部市合作的重点领域,争取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支持。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上率先突破。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工厂、智慧生产、智慧物流等关键领域,加强科研孵化、生产中试和配套服务,依托中航商发制造智慧工厂、都浮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阿尔塔克斯智能生产线等项目,率先在装备制造业相对成熟的装备产业区建成若干个临港示范点。
 
  三是强化招商引智,夯实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基础。建设智能制造中心,重点是企业,关键是人才。加大对世界一流的智能装备企业、工业软件开发企业和科研服务机构的招商力度,争取引进在前沿技术领域、行业标杆层次、关键主体方面具有标志性的公司企业。
 
  四是强化统筹整合,加强集团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集团旗下的临港地区和漕河泾地区,都是重要承载区,这也是集团落实市委精神、重点打造的两个核心区,要瞄准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的研发以及在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形成集团下属园区内部的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五是强化资源支撑,抓紧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园区支持措施。服务是临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要做长服务链,做强功能链,提升价值链。在服务体系方面,利用园区人才服务、园区生产生活服务、科技服务和金融创投服务体系,针对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制定特殊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服务政策,免除企业后顾之忧。
 
  专家点评
 
  智能制造是一项战略举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
 
  临港发展智能制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临港集聚了一批体现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大飞机总装、航空发动机、电气电站等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汽车、电子制造等。将智能制造的理念、模式和技术与这些产业深入融合,必将对上海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此外,临港有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与环境优势,上海市政府发布的推进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临港行动方案和若干配套政策,加之上海自贸区相关有利政策,对临港立足上海、汇聚国内国际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制造制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临港要发展智能制造业,总体而言应该明晰基础和现状,瞄准智能制造核心和关键,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这些在临港发展智能制造行动方案和配套政策都有了很好的体现。但在推进举措上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在填平知识到产业技术的鸿沟上下功夫。二是加强和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基础材料、基础器件和部件、基础工艺、工业软件、标准规范一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和走向高端的瓶颈,对制造业影响深远,又是创造价值的重点和产业链高端。三是要重视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新业态。四是要加强多层次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持续培训。国际上有一种共识,德国和日本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形成,与制造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和对制造过程有深刻理解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同步重视有及其直接的关系。
 
  智能制造要抢占制高点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院长徐洪海
 
  中国制造2025有十大领域,高端装备在这十大领域中是重点发展的一部分。临港地区在这十大领域中最少有八到九项。临港地区是我们国家高端装备产业的聚集区,也能够代表中国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些高端装备的生产方式、管理体制,以及信息化水平现在实际上和国际上存在差距。智能制造是推进高端装备,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向国际市场最有效的手段。现在只有通过智能制造系统的综合技术才能实现高端装备达到水平,所以临港现在是抢占制高点。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智能制造,上海临港出台的24条,包括后边配套的十条政策,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是真正整体产业化部署,打造一个国际智能中心,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与上海提出的科创中心是完全对接的。临港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就是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具体战略的落地的载体。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研发,也不仅是大学的科研院所,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
 
  24条有一定高度,领先于国内其他地方智能制造的战略规划。当务之急是每个版块要细化、落地,必须要有支撑性的具体措施。其次是积极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有计划、有步骤,要有所选择的做战略布局,理性的推进,扎实落实。此外,创新智能制造落脚点最终在人上。所以面临高端人才导入和吸引问题。临港要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吸引上海市内的有关高端人才驻入,打造智能制造的人才高地。
 
  智能制造要注重平台建设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
 
  目前临港拥有充分的区域纵深以及较大体量的开发建设空间,这些都使得他成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良好载体。另外,临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也是上海自贸区的腹地。临港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集聚了一批新型制造型企业,这里面不乏智能制造业的上下游环节,这些易于进一步拉动产业链的集聚。
 
  临港智能制造24条行动方案覆盖了研发、人才、金融等方方面面,非常全面。其中,非常突出的一项是关于构建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和鼓励产业链协作,其中包括了研发支撑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协调创新平台等。随着信息流、资金流的高速流通,未来任何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在基于分工的竞合,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回避这个大趋势。临港鼓励建设一些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孵化转化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合力,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研发、检测等环节的成本和门槛,对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临港新城招商办事处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临港新城招商办事处